陵口
陵口镇陵口行政村陵口自然村东邻梅庄村、吴家村,南傍大运河,西邻大庄村,北靠沪宁铁路线。村庄形态呈东西长方形,是陵口集镇所在地。
陵口镇示意图
陵口村
陵口村历史悠久,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。据传先民们为了生存和生活,利用京杭运河、萧梁河的水系,过九曲河再到北萧梁河,用小舟把生活必需品运到北边山区,再把山货运出来,逐渐在运河与萧梁河交汇处形成市口叫“萧港”,后南朝梁文帝埋葬在荆林三城巷,萧顺之建陵、梁武帝修陵、梁简文帝庄陵都坐落在三城巷北的皇业寺前,梁时王孙公卿谒陵都从南京方山入秦淮河,(备注:入破岗渎)、入京杭运河、再入萧梁河至皇陵,为便于辨认,在运河与萧梁河交汇处的萧梁河两边设置两座石兽作为标志,东为天禄,西为麒麟。因陵墓从此入口,故逐渐不称萧港而称陵口了。原陵口村包括运河南、北两部分。
陵口镇
京杭大运河
民国时期,陵口村属陵口区陵口乡。因1958年大运河拓宽,把陵口村的河南部分拆迁到今新陵行政村的新陵村,河北部分向北迁移,现在的陵口村是在原陵口村的河北部分上发展起来的(因河南部分已不属于陵口村了,下文所指的陵口村即河北这一块)。
解放初陵口村属陵口乡第二行政村,高级社时属红星高级社。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陵口人民公社陵口大队。1983年进行农村体制改革,实行政社分开体制,改陵口人民公社为陵口乡,属陵口乡陵口行政村,1986年撤乡设镇后至今都属陵口镇陵口行政村。村内有陵东、陵前、陵西、陵北、陵中5个村民小组。
陵口村土地面积1800亩,其中耕地90亩,水面36亩,河埂地40亩,工业用地800亩,村建设用地834亩。
2010年陵口村村民总户数1187户,其中外来户500户,少数民族(藏族)1户。总人口2689人,其中男性1211人,女性1478人,总人口中少数民族3人,外来人口1480户。村民姓氏以郦姓为主,有326户,占村民总户数的27.46%,还有王姓65户,吴姓63户,张姓85户,陈姓58户,束姓36户,彭姓28户,黄姓28户以及陆、景、潘、朱、夏、解、华等40多个姓氏的498户。由于集镇规模逐渐扩大,外来人员的不断增加,所以村民姓氏众多。除老陵口人沿用丹阳陵口方言和习俗外,其余南腔北调各不相同。
陵口村南傍京杭大运河,北靠沪宁铁路线,村东滨萧梁河,萧梁河边的埤导公路擦村而过,陵丹公路从村中通过,向东折向南过陵口大桥可通吕城、皇塘、常州一线;折向北过铁路涵洞可通丹阳(至丹阳城区10公里)、镇政府驻地(约0.5公里)以及访仙、窦庄和常州机场(至常州机场18公里)等。村内与陵丹公路平行的还有南、北两条村级公路,而南北向的萧梁河、中山路、麒麟路、新民路等主街道和数条小街与陵丹公路和两条村级公路呈十字交汇,形成三横三纵的格局。中山路向南有人行大桥沟通运河南北;向北有铁路涵洞直通留墅至陵口的公路,可以说水陆交通四通八达,村民出行十分方便。
2010年陵口村村民从事工业人数1493人,从事建筑业的15人,从事种植业的15人,从事养殖业的6人,从事林业的1人,从事商业的32人,从事运输业的15人,从事其他行业的5人。
陵口村村民传统农业以水稻、油菜、小麦为主,20世纪80年代前,村民们除少数人开店经商、进厂务工外,大多数人以农为生,村境内有电灌站2座(西沟站和红卫站),农业灌溉用水来源于京杭运河,灌排水系设施配套,基本保证旱涝保收。改革开放后,集镇规模不断扩大,农田被逐年征用,90%的村民特别是青壮年已走出农门,或开店办厂,或务工和从事其它职业。
至2010年,全村拥有大型超市、百货商店、宾馆饭店、生产资料店、车辆专卖店、服装店、建筑材料店、皮鞋鞋料和装饰件店、食品加工店、浴室休闲所、菜市场、棋牌舞厅娱乐场所等100多家,其中规模较大的陵口村人办的有郦斌创办的恒鑫超市、郦定明创办的雅乐电器、郦国喜创办的园中园大酒店、周凤仙创办的陵口大酒店和郦锁良创办的农资店等。陵口村是陵口镇的政治、经济、商贸和文教卫生中心,镇政府(1996年搬出)、供销社、粮管所、食品站、陵口中学(1999年搬出)、陵口中心幼儿园、邮局、电信、广电服务站、影剧院、卫生院等都坐落在村内。农历三月初三时陵口的集场,每月逢1、6、9(公历)是陵口集市,届时商家云集,车来人往,十分繁忙。
政策开放给陵口村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。至2010年,陵口村境内有企业60多家,主要经营建筑、制鞋、鞋材、五金、电器、化工、汽车配件、服装等项目,其中华晟电气、柏盛服装、天乐五金、金阳化工、一九鞋业、万奔汽配、方达金属、荣源食品(丹阳市腌制厂)等企业已形成规模,成了全村乃至整个陵口镇的支柱产业,特别是丹阳市腌制厂这个有60多年历史的陵口最老的厂,焕发出新的青春,不但生产传统的萝卜干等腌制品,还生产豆制品(豆腐衣),产品出口到日本、东南亚国家,成了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。
村民朱元生,承包农田60亩,亩产达950公斤,年产粮食57吨,年净收益达4万元以上。
陵口村村民共有楼房2374间,平房1340间,拥有汽车50辆,其中轿车20辆,面的25辆,运输车5辆。
陵口村1945年通电,1986年通自来水,2020年电话入户率近95%,自来水、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100%,拥有各种空调960台,电脑320台。
2010年陵口村村民年人均收入26800元,参加农保的有816人,参加企保的有810人,参加医保的有1665人。
陵口村有文字记载的私塾教育可追溯到清朝。1905年办起了陵口初级小学堂(后因故停办),1924年又办起了陵口初级小学(1938年至1940年因日军入侵停办),1941年恢复陵口初级小学,校址设在京杭运河北郦氏宗祠,后搬到永慈庵、三茅屋,再搬回郦氏宗祠,1950年升格为陵口中心小学,1958年因京杭运河拓宽陵口中心校迁到现地址(中山路)至今。
1968年陵口中心校试招2个初中班,同年陵口中学正式挂牌,校址在中心校东南,从1970年的九年一贯制开始陵口中学扩招高中班,到1982年教育系统布局调整时陵口高中教育停办,到1999年12月陵口中学整体搬迁出陵口村;丹阳师范曾在1948年8月至1949年2月在陵口村郦氏宗祠开班教学;村境内还有陵口中心幼儿园1所和民办幼儿园3所。村内卫生室、老年活动室、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,并有休闲广场2处、标准水泥球场3处、数码电影广场1处以及全民健身器材2套(处)。
至2010年陵口村有大学毕业生91人,其中大专生50人,本科生30人,研究生8人,博士生3人。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级5人、中级30人。
陵口村在京杭大运河北原有郦氏宗祠,在京杭运河南有汤氏宗祠,分别在1958年运河拓宽时拆除了;在京杭运河南原有慈云寺一座,规模宏大(据传大型传统古装戏《火烧红莲寺》的原型即是),毁于火灾;京杭运河南北各有土地庙1座,道教有积善堂、永慈庵、三茅屋3座,有的毁于战火,有的年久失修倒塌,已不复存在了。
陵口村境内原有陵口中山大桥一座,该桥1924年启建,1928年竣工,历时5年,是丹阳地区第一座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新型桥梁。此桥为俚人募捐所建,在资金遇到困难时,得到了当时上海复兴面粉厂荣德生老板的帮助,桥由无锡建筑工程队建造,保证使用期30年。桥宽6—7米,跨度约40米,桥体质量坚固,虽来往车辆人流络绎不绝,但桥身、桥面完好无损,抗战时期,日寇的轰炸机多次丢炸弹,妄图炸毁这座桥梁,此桥依然屹立在大运河上,至1958年大运河拓宽时拆除(用炸药爆破)正好三十年,拆桥时经有关部门的测定,此桥至少还可以使用三十年。现在原址建有钢筋水泥的人行高桥。
陵口村境内还有2座古桥:一是市桥,在运河边萧梁河入口处,属比较大型的圈门拱桥,船只可以进出,系京杭运河上来往纤夫的必经之桥,此桥在1958年大运河拓宽时拆了;二是三板桥,距现萧梁河桥向南80米左右,桥面是由9块条型巨石分3节横跨萧梁河上,每节3块,是运河北、沪宁铁路南人民群众到陵口的必经之桥,此桥在1976年萧梁河疏浚时拆除了。
陵口村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石兽2尊,今坐落在萧梁河口两岸。东为天禄,双角,身长4米,残高3.6米,颈高2米,体围3.9米;西为麒麟,独角,身长3.95米,残高2.9米,颈高1.7米,体围3.6米。均为公兽,2兽造型独特纹饰华美,翼上鳞纹如珠玑,粒粒突出翼面,造型之巧,琢工之精,堪称南朝石兽的佼佼者。
